結婚彩禮是男方為了迎娶女方所表示的心意,在婚前贈予女方家人的一份聘金和聘禮。彩禮一般包括數(shù)額不等的現(xiàn)金、金銀首飾、汽車、房子、家具家電等物品。山東各地因為風俗習慣的不同,彩禮價格差異也較大。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下山東彩禮一般給多少。
小犀根據(jù)騰訊新聞谷雨數(shù)據(jù)于發(fā)布國人彩禮調查指出:山東平均彩禮金額為6.3萬元,與首都北京齊平,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.9萬元,在全國排名中后,因此整體彩禮金額不算高。>>全國彩禮錢一般給多少
山東一般家庭彩禮大概在3-8萬元之間,低的可能有只要一兩萬的,甚至不給!但有的地方可能十幾萬、幾十萬也會有,具體還是得根據(jù)男方經(jīng)濟實力和當?shù)仫L俗習慣來看,官方統(tǒng)計數(shù)據(jù)僅作為整體參考哦。
山東省彩禮一覽表 | ||||
濟南彩禮 | 青島彩禮 | 淄博彩禮 | 棗莊彩禮 | 東營彩禮 |
煙臺彩禮 | 濰坊彩禮 | 濟寧彩禮 | 泰安彩禮 | 威海彩禮 |
日照彩禮 | 臨沂彩禮 | 德州彩禮 | 聊城彩禮 | 濱州彩禮 |
菏澤彩禮 |
1、濰坊、日照
濰坊和日照的彩禮價格多是取有寓意的吉利數(shù)。如31800或38000元,寓意“三家一起發(fā)”。比較常見的還是3.18、6.6、8.8萬元。
2、棗莊
棗莊彩禮的價格大多在3.18萬元~10萬元之間。
3、淄博
淄博的彩禮5.18萬元~10萬元起。
4、濟寧
濟寧的彩禮6.18-10萬元起。
5、濱州
濱州彩禮8.8-20萬元起。
圖片來源:三亞海棠灣紅樹林度假酒店
6、濟南、臨沂、煙臺、泰安、萊蕪
濟南、臨沂、煙臺、泰安、萊蕪彩禮一般3.18萬元起,取“三家一起發(fā)”之意。
7、威海
威海一般不要彩禮。
8、德州
德州城區(qū)彩禮價格為6.18萬元起,農(nóng)村地區(qū)的彩禮價格為3.18萬元左右。
9、菏澤、聊城(個別縣城)
菏澤以及個別的聊城縣城彩禮價格為3斤3兩或萬紫千紅一片綠。一般都是3斤3兩,即指3斤3兩的100元鈔票,約為14.35萬元。有時候,也有要“萬紫千紅一片綠” 的說法,即10000張五元鈔票+1000張百元鈔票+一片的50元鈔票。
10、青島
青島的彩禮價格為10萬元或15萬元。但也會根據(jù)向女方的工作、能力等要求彩禮。
圖片來源:三亞海棠灣紅樹林度假酒店
11、東營
東營娶媳婦較主要是看女方家的經(jīng)濟情況,若普通人家的姑娘彩禮是4.8萬元起,若是娶油田姑娘,彩禮價格會要求是“萬紫千紅一點綠”( 1萬張5塊+1千張100塊+一塊玉)。
另外,在送彩禮方面,山東以將近九成(86.6%)的比例成為最流行送彩禮的地區(qū)。上海以不足四成(36.8%)的比例墊底,北京、重慶的比例為50%,天津為66.7%。
數(shù)據(jù)還顯示,男方除了禮金外,還有超過七成的人送了金銀首飾,近四成的彩禮“順帶”送房送車,也就是傳說中的“三金四銀”(舊時說法,三金是指:金項鏈、金耳環(huán)、金戒指;四銀是指:銀碗、銀筷子、銀簪子、銀手鐲)和“一動不動”(一動:車子;不動:房子)。
在山東,男女兩個家庭商定好結婚彩禮數(shù)額之后,男方就會將彩禮錢送至女方,說明雙方都已答應親事,是不允許再修改彩禮數(shù)額的。
中國人講究吉利數(shù)字,無論是結婚彩禮還是賓客的禮金,所以在決定結婚彩禮時,山東人民會選擇一些比較吉利的數(shù)字,比如“8”“6”“9”作為彩禮金額的結尾。常用數(shù)字有10007(萬里挑妻)、10001(萬里挑一)、31800(三家一起發(fā))等。
以上就是山東彩禮及送彩禮講究的相關情況。最后,小犀還是想說,送彩禮圖的是個喜慶,雙方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在婚后能和睦圓滿,過好自己的小日子,千萬不要借以嫁女兒的名義向對方索要高價彩禮,這種行為不值得提倡。
商討完彩禮嫁妝事宜,就可以開始選吉日了。結婚吉日一般是找算命先生根據(jù)生辰八字算出來的,現(xiàn)在干這行的人越來越少,靠譜的就更少了。加上年輕人思想更開放了,只要日子還不錯就可以了。
其實,互聯(lián)網(wǎng)這么發(fā)達,算日子何必求人,用婚禮紀八字擇吉日就能算。輸入雙方姓名和出生日期時辰,大數(shù)據(jù)就能用周易風水的原理,給你算出來哪些日子最匹配,還把雙方的命格、八字排盤都列給你,可信度杠杠的。有量身定制的好日子,誰還去查普適的吉日呢!
操作也很簡單,兩步搞定!
①打開婚禮紀,點擊首頁“生辰擇吉日”;
②輸入你和另一半的姓名和生日,開始測算。
幾秒鐘就測算出你們專屬的結婚吉日啦!還能查看兩個人的命格、命盤、五行、吉神兇煞等信息,讓你知道為什么這天適合你們結婚,有理有據(jù)。
點擊立即打開婚禮紀,測測你們專屬的結婚吉日有哪些吧。
全國彩禮地圖 | |||
河南 | 湖南 | 四川 | 江西 |
廣西 | 重慶 | 貴州 | 福建 |
廣東 | 山西 | 山東 | 云南 |
安徽 | 湖北 | 浙江 | 河北 |
天津 | 新疆 | 甘肅 | 陜西 |